主辦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官網承建: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
備案證號:魯ICP備09023866號-50
■編者按:儒商大會2018開幕在即,世界投來關注的目光。為彰顯“新時代、新動能、新儒商、新愿景”的主題,營造“尊商、重商、親商、助商”的濃厚氛圍,本報開設話題討論欄目“給儒商畫像”,邀請企業家、官員、專家等互動討論,挖掘新時代儒商精神豐富內涵,樹立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報道以融媒體形式呈現,同時推出“街拍”等系列產品。敬請關注。
●主持人:劉江波 大眾日報記者
●嘉 賓:
陳 來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孟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張瑞敏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
王興元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深度挖掘新時代儒商精神的豐富內涵,一個基本關系便是儒和商的關系。面對這對關系,古來便有觀點沖突、觀念更替,甚至一度不可調和;時至今日,技術和文化的創新讓人們對這一關系有了嶄新的理解。
簡單講“義”和“利”的沖突,過于表面化了
主持人:有這樣一種觀點,儒道和商道彼此沖突,認為儒是不商,甚至有人說深受儒文化影響的山東人不善于經商。請問各位嘉賓是如何看待這種觀點的,儒和商之間應該是一種什么關系?
陳 來:孔孟儒學的一個觀點是“重義輕利”,從個人角度簡單地講就是重道德、重道義,但這樣理解和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相悖的,未免太過于表面。講商道,講儒商,不是簡單求利求義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利”也可變成“義”,這需要從不同層次來看,比如,國有企業屬于國家,是為國為民謀福利的,為國家掙錢,這樣的“利”,就轉化成了“義”,這里“利”是“義”的一部分,而不是對立面。
張瑞敏:在創業初期,海爾缺乏秩序,我們需要儒家文化幫助重建秩序,一要干部以身作則,二要團隊精神,三要誠信。為此,我們大量學習《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等經常掛在嘴邊,甚至寫在墻上,這對企業發展非常有利。
王興元:如果把“商”定位在流通領域、做生意,相比南方,山東要差一些。這也不是絕對的,有句俗語說,“黃縣(龍口舊稱)的嘴,蓬萊的腿,掖縣(萊州舊稱)的鬼”,說明蓬萊人比較擅長“跑”,在流通領域做得好。
在短缺經濟時代,為賣方市場,生產很重要;在商品供應充足時代,就需要銷售策略的運用。從2000年以后,我國慢慢轉型成為買方市場,在流通領域的商業活動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
還有一點,隨時代變化,儒學和市場經濟也有一個融合的過程。所以說,儒家文化與商文化并非格格不入,山東人也并非不善于經商。
時代呼喚“儒商”的文化心理——對“信”的共同追求
主持人:儒文化和商文化有對立,有統一,其實我們更希望找到其結合點,這正是時代呼喚“儒商”的根本邏輯和文化心理。
陳 來:傳統意義的儒商是亦儒亦商,他們受儒家思想的引導,追求對儒家思想的實踐。原來的商人,可能是讀過私塾、受過教育、參加過科舉考試但沒有取得官職的文人,仕途之路走不成,轉而經商,可成為“儒商”;后來的商人,也受過儒家思想的引導,對儒家學派的價值觀十分認可并向往,因為儒家思想是指導如何做“人”的,如何做一個“好人”。
張瑞敏:何為儒商?我認為應該是,以誠信來獲取用戶信任或創造用戶體驗的商人。儒商首先必須具有“誠信”的品質。到現在為止,中國市場經濟仍要呼喚契約精神。如果儒家文化里的“誠信”能夠融入到現代市場經濟中,實屬難能可貴。
王興元:儒商應該是具有儒家文化特征的商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講求仁義禮智信,市場經濟本質是信用經濟,在“信”的要求上,兩者是統一的。此外,“智”也是儒家思想重要方面,從企業發展角度看,“信”“義”是基礎,“智”則決定了企業發展的高度,這主要體現在創新上。
山東商業文化的特點——多元相融
主持人:山東既有重商的齊文化,也有重禮的魯文化,兩種文化沖突融合,所產生的山東商文化或山東商人群體有何特點?
陳 來:山東成長起來的儒商并不單單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受到當地綜合性歷史文化的影響,其中滲透了中國很多派系的傳統文化,除了儒家學派、齊商,還有佛教、道教,還有地方性較小范圍的文化傳統、明清民俗文化,甚至有當地民俗文化。
張瑞敏:我認為,齊文化和魯文化之分沒有那么嚴格。海爾的成長從傳統文化中受益良多。比如,就當前企業管理來說,管子和他的思想,可謂營養豐富。他的思想不是單一的儒家,而是兼容了法家、道家等各種流派,有很多非常實用的東西。
王興元:齊文化和魯文化雖各有特點,但并沒有相互排斥。說到山東商業文化,還要回歸到大象經濟現象。在儒家文化影響下,很多人選擇“不出頭”,尊重權威,遵守秩序,因此,山東比較容易做成大企業,因為中層執行力比較強,做的比較到位。
儒文化與現代經營之道——順勢而為、揚長避短
主持人:當下,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和物聯網時代,傳統儒家文化對企業管理還有何助益?哪些方面需要作出改變?
陳 來:在企業的經營之道中,管理是重中之重,而管理員工時如果吸收采用了儒家思想,就能很好地處理企業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企業內部,而企業外部呢?對外對客戶要講誠信,這也是儒家提倡的。所以說,企業發展中很多環節和層次,都需要傳統文化、用到儒家文化。
張瑞敏:儒家文化能夠維持秩序,是因為它強調服從。到了互聯網、物聯網時代,企業可以繼續選擇服從,但問題在于,該服從誰?我當年去日本學習,人家的經驗就是“論語+算盤”——論語就是團隊精神和服從所帶來的執行力,算盤就是算清楚賬。可如今再看,日本的很多世界名牌已經不如當年。
所以,在這個時代做企業,不能一味強調秩序和服從,而是要讓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作用。要順勢而為,這個“勢”,就是時代。時代瞬息萬變,所以必須自我顛覆。
王興元:在當代,儒家文化對山東人經商也有負面的影響。比如其中的“禮”,有時候會有些過,比較典型的是“面子文化”。再比如,儒家文化關注長遠,關注穩定性,這也導致一些企業家缺乏冒險精神,創新性不足。
傳承弘揚儒商精神——“做生意”做到最后是“做人”
主持人:以過往觀未來,豐富的儒文化和商文化資源可為當代提供怎樣的啟示、借鑒?該如何傳承弘揚儒商精神?
陳 來:作為企業家不能光講商道,也要講儒道?!吧獭笔亲錾?“儒”是做人。為何有這么多人、包括企業家喜歡學習儒家思想?因為儒家思想講究個人修心養德?,F在很多企業家開始自覺地用優秀傳統文化、儒家思想提升個人修養,有意地正心、修身,說明儒家文化和商文化在逐漸交融。
張瑞敏:創業初期,儒家思想讓我們受益匪淺。儒家文化是線性的,傳統管理也是線性的,兩者契合?,F在我們的管理是非線性的、去中心化的,所以對儒家文化有了辯證的看法。當然,不是說儒家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沒用了。儒家文化的誠信、知行合一等核心價值,無論如何是不能丟棄的。
王興元:隨著時代發展,儒商精神中增添了新的特質,比如高度社會責任感、保護知識產權、追求創新精神等。要弘揚儒商精神,就要營造一種理解、支持、崇尚儒商的環境氛圍,這其中就包括營商環境;此外,還需要實實在在的機制保障。
(參與采訪:本報記者 姜國樂 呂光社 張譽耀 肖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