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官網承建: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
備案證號:魯ICP備09023866號-50
齊魯文化,背山面海,亦儒亦商。山東依海而商,依海而興的歷史,可以認為源于齊國的“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漁業與鹽業是春秋時期海洋產業的全部,正是依靠漁鹽業的生產和貿易,使齊國從一個靠近東方蠻夷之地的封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因此,經略海洋是山東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今天山東發展呼喚新儒商之際,在“新時代、新動能、新儒商、新愿景”的主題之中,向海而興是歷史給予山東新時代的重要啟示。
山東的海洋產業,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雄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科教體系,歷經多年艱苦發展,已形成頗具特色、初具實力的產業集群,港口運輸、海水養殖、海洋生物、海洋裝備制造、海洋化工等主要海洋優勢產業,規模和實力都居全國前列,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引領作用日漸凸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突出。
山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青島、煙臺、日照三個貨物吞吐量超3億噸大港的省份,以及威海、濰坊、東營、濱州等4個地區性重要港口。2017年,山東省省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15億噸,總量居全國第2位。
海水養殖業引領了全國藻、蝦、貝、魚、海珍品五次養殖技術的重大突破,形成了養殖產業的“五次浪潮”,也涌現了好當家等一批全國領軍企業。海洋裝備產業擁有一批特種船舶、海上鉆井平臺制造旗艦企業,煙臺中集來福士作為國家能源局和工信部海工裝備主要基地,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交付量占全國總量的3/4。海洋生物產業規模優勢明顯,青島明月海藻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生產企業,海藻酸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
必須清楚的一個現實問題是,要實現“向海而興”的新成就,打造海洋儒商高端群體,山東的海洋產業還需要實現重大轉換。
一是把海洋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山東的海洋科技體系完善,基礎性創新成果眾多,擁有省級以上海洋科研教學機構55所,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110個,擁有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等重量級海洋科研機構。海洋領域駐魯院士22位,海洋高科技人員占全國的40%左右。“十五”以來,山東承擔了全國近一半的海洋領域“973”和“863”計劃項目,完成了一大批基礎性、應用性重大科研成果。但是受制于體制因素,成果轉化率并不高,而海洋企業對新成果的期盼如饑似渴。探索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打通成果轉移通道,促進海洋企業與海洋科技研發機構的高效對接,已成為山東保持海洋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的當務之急。
二是把港口的群體優勢轉化為一體化優勢。經過多年發展,山東港口形成以青島港、煙臺港、日照港為主干,以威海港、濰坊港、東營港、濱州港為重要支點的分層次布局,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港口群體,但也存在“一港一政”、同質化競爭的問題,目前,山東港口整合已邁出關鍵一步,要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為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目標,需要繼續前行,科學布局,形成運營合力,聚力聚焦港口管理智慧化發展、業務高端化發展、港城融合化發展,把港口眾多的群體優勢逐步轉化為全省港口一體化發展、港城一體化、多種服務業一體化發展的聚合優勢。
三是把海洋產業的規模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多年來山東在海水養殖、海洋生物、海洋化工等產業規模優勢突出,但產業低端化、同質化發展問題也深深困擾著產業轉型升級,阻礙了海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效益的提升。海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市場力量,也需要政府的引導和管理。完善促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引導企業圍繞技術含量、產品質量、綠色安全等核心點,加快產業鏈條升級。加快構建海洋產業標準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增強標準化服務能力,使海洋產品的標準化監督水平與國際接軌,促進海洋企業在統一的市場規則之下自覺提升質量,使海洋產業真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戰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