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官網承建: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
備案證號:魯ICP備09023866號-50
風箏牽線,舞臺上走出國際范兒
濰坊的傳統商業文化,融入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國際化氣質
□ 本報記者 譚佃貴 本報通訊員 張化德
“濰坊因風箏而聞名,2400多年的風箏文化,貫穿于濰坊商業文化的形成、發展全過程。”9月14日,國際風箏聯合會秘書長張崇高對記者說,目前濰坊風箏制造業已占國際、國內市場份額分別為65%和80%以上,“風箏產業的繁榮,一定程度上把濰坊的儒商文化傳到了世界各地,同時,異域的商業色彩也給濰坊的商業文化增添了新氣象。”
濰坊地處膠東半島中間位置,連接著沿海與內地,自古以來商貿比較發達。從19世紀末期,“老濰縣”的商業文化有了基本輪廓,到1984年首屆風箏會開始,濰坊以“風箏牽線、文體搭臺、經貿唱戲”的定位,連接起與世界的商貿往來。“包容”“務實”“守信”“協作”“共贏”的文化元素浸潤在濰坊這塊商業熱土上。
“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在鄭板橋的詩詞里,清代濰縣的商業繁榮可見一斑。商貿交流的發達,讓當時的濰縣商業文化呈現出了包容并蓄的特點。
近代濰縣作為山東煙臺、青島、濟南三大商埠的連接點,為區域性商貿中心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濰縣自開埠后,商業化進程日益加快,商家數量激增。這些店鋪奉行范蠡的《經商十八經》,以此教育店員形成良好的經商素質。1920年,濰縣人滕虎忱創辦了華豐機器廠。“即使一臺機器上有一個不符合標準的零件,也要更換;質量不過關的產品堅決砸碎作廢。”這在當時傳為佳話。在那個年代,著名的畫廊墨林齋把“真仿分明”奉為準則,對送來的書畫作品,如發現仿冒,必然拒絕裝裱,并說服送貨者或作者,不要為眼前小利玷污了良心。
“最近30多年來,濰坊的傳統商業文化,受風箏的牽引,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國際化氣質。”張崇高說,“節會經濟”已成為目前濰坊商業元素里不可忽略的部分,由風箏會一家獨秀,到魯臺會、菜博會,再到青州花博會、昌樂寶石節、昌邑綠博會等,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自己的個性展會。
回顧濰坊一些品牌企業的成長歷程,亦是一段公益奉獻之路。在今年濰坊的抗災救災中,恒信、濰柴、歌爾等耳熟能詳的品牌企業,紛紛慷慨解囊,熱衷公益事業已成為當代濰坊儒商的必備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