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官網承建: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
備案證號:魯ICP備09023866號-50
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創”出天地
山東文化資源豐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條件優越。如何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9月29日下午,“儒商大會2018”文化創意產業論壇在山東大廈中華廳舉行,來自海內外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領軍人物和企業家代表,立足山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化產業助推鄉村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一系列重大議題進行探討交流。
本報記者 劉一穎
中國文聯副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潘魯生:
鄉村文化產業帶動鄉村振興
山東既是農業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如何發揮雙重優勢,實現新突破新發展,潘魯生建議,以鄉村文化產業帶動鄉村振興,“鄉村是齊魯文化資源富集區,文化產業發展基礎良好,同時山東鄉村現代化建設成就顯著,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推進文化惠民,帶動文化致富,以文化振興服務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也是對接‘十強產業’,助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驅動力。”潘魯生表示,鄉村文化產業是“鄉村”的特色產業類型,要扎根鄉村生活、依賴鄉村資源、服務鄉村消費,吸引城市人民下鄉,也是“鄉村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方向,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促進鄉村文化進城。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潘魯生認為,發展鄉村文化產業,要立足鄉村文明,通過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實施鄉村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研發民俗節慶與民間藝術活動等途徑,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此外,還應培養優質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環境,建設鄉村思想道德文化高地、向鄉村和農民延伸與傾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及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培育鄉村手藝創意產業、鄉村休閑生活產業、鄉村健康養老產業、鄉村“互聯網+”產業、鄉村文創公社產業、鄉村游學體驗產業等鄉村文化產業“六大集群”,是實現鄉村文化產業帶動鄉村振興主要抓手。
美國契皮瓦谷技術學院副校長朱莉·弗斯特·鮑博士:
加強傳統文化資源保護
山東正由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文化產業要實現跨越式發展,能否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產業優勢,顯得尤為重要。朱莉·弗斯特·鮑認為,解決傳統文化資源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是山東今后工作的重點。
歷史與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是不可再生資源。文化資源的價值在于它記錄著歷史的真相,承載著文化、科學信息和人們的情感,體現了文化資源的生命力和真實性。山東文化遺產豐富多彩,齊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朱莉·弗斯特·鮑說,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山東文化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但山東對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有待加強,專業研究人員相對匱乏。
為此,她建議,突出文化普查工作的精細化,加大對文化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文化遺產的繼承與挖掘。要全面普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傳統表演藝術、民間活動、禮儀、聚落、民間傳統知識和與自然宇宙有關的時間、歷史、文化、科學等方面的內容,形成完備的山東省文化資源檔案和數據庫。其次,注重專業人才和民間文化遺產保護人才的教育和培訓,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保護和傳承隊伍。根據民間藝術傳承者工作室的實際情況,在各地區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和推廣平臺,支持民間藝術家創新主題、開拓市場。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綜合優勢,聯合山東多所大學,建立文物保護隊伍人才隊伍。鼓勵事業單位面向市場,開展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文化資源保護培訓,壯大文化資源保護的社會力量。
中國傳媒大學經管學部學部長兼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關鍵在“新”
“今年初,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復。對山東而言,這是一項‘第一’。大好機遇來臨,山東該怎么辦?山東該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范周建議,要把握住“新”這一關鍵字。
文化產品和服務供需錯位,文化產業發展結構失衡,文化創意人才缺口巨大、產學脫節是山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局。范周認為,突破困境首先要重塑發展理念、打破體制壁壘,要形成“新思維”。要改變供給結構,從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質量和效率出發,創造文化精品,實現文化領域健康可持續發展,尤其要瞄準新消費群體的需求,提供精準服務。其次,要勇于創新,以新技術為載體,激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動能,培育新業態,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讓共享化、平臺化、融合化發展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新特點。
文化的競爭主要是文化人才的競爭。只有在文化人才隊伍上形成優勢,才能在文化生產、經營、管理和發展上有競爭力。以人才新政推動人才結構調整,是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山東出臺‘人才新政20條’,從人才工程、引才用才機制、人才培養開發模式、創新創業載體、人才生態環境、組織領導等方面提出20條突破性措施,含金量高、針對性強、支持力度大,可見山東對人才的充分尊重和關注。”范周補充說,還要積極培育、引進專業化高層次人才,加大數字文化產業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建設起市場化的人才培養方式和評價機制。
東方妙喜基金會執行主席、海上絲綢之路慈善博物館創始人臧璐:
從文化保稅產業中尋覓出路
把脈文化與城市的關系,從中尋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路徑,以文化保稅產業為突破,是臧璐給予山東的建議。他認為,城市必然是從簡單的地緣優勢,衍生出各個領域的競爭力,最終演化到文化與藝術軟實力的體現,而文化產業集群正是一個城市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和布局。
藝術品保稅倉、美術館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區、金融板塊,正是完整的文化產業集群的展現。臧璐堅信,通過文化保稅產業項目,能夠有效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保稅是文化產業的制高點,通過將保稅區已有的針對普通商品的保稅政策及通行做法運用在文化貿易領域,并根據文化產品的存儲、展示、交易、創意、設計、生產等特點,運用保稅區的特殊政策,進行政策資源整合和制度創新,使當地成為高端文化產業集聚區,在此基礎上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文化金融業等高附加值業態。
他以“藝術南沙”文化保稅產業項目為案例,進行充分闡述。項目以ANS藝術品保稅倉為抓手,引入重量級美術館和畫廊,吸納優秀藝術家落戶,并與中國貿促會貿易推廣交流中心合作,開發國際藝術品貿易雙向交易平臺,形成文化藝術全產業鏈。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二級教授、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潘愛玲:
發揮鲇魚效應吸引社會資本加入
“山東文化產業發展受到各界高度關注和重視,但仍存在許多不足和問題。山東文化產業經濟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仍然較低,產業規模總量不足,投入與產出呈現區域不平衡的格局。”潘愛玲分析,出現以上問題,主要是體制機制創新不夠,政策執行效率偏低。政策落實的考核機制不完善,在市場監管與產權保護方面存在缺位,使得文化產業政策執行常達不到預期。
潘愛玲建議,首先要創新管理體制,釋放制度紅利。“各級政府應盡快適應新舊動能轉換趨勢,調整角色定位,充分發揮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引導、支持和服務功能,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釋放制度紅利。”還應引入社會資本,發揮鲇魚效應,通過設立私募基金和信托計劃等渠道吸引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投資領域,發揮文化產業專項資金對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撬動效應。設立影視傳媒、動漫游戲、文化藝術等文化產業行業投資基金,并加強基金管理,提高基金投資效益。
潘愛玲認為,發展文化產業,要挖掘文化資源,推進產品創新。深入挖掘山東豐富的文化資源,推進全省各市文化產業的均衡發展。“賦予齊魯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用新的文化符號、文化概念和文化品牌引領文化產業發展,并帶動農業、工業和其他服務業的產業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