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大會將于11月9日至10日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行。當前,我國制造業處在數字化轉型的巨大變革中,數字化轉型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修課,除了企業自身努力,還需要從產業體系層面完善基礎設施、搭建平臺、做好服務。
近年來,山東持續健全數字經濟發展政策體系、推進機制,成立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涵蓋12個省直部門的數字經濟發展聯席會議機制,建立數字經濟辦公室,構建數字經濟發展“1+N”的政策體系,完善法規標準體系,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關鍵指標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體系,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持續穩固基礎、營造有利局面。目前,全省數字經濟發展呈重點突破、全面提升態勢。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迅猛。2021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6%,信息技術產業營收突破萬億元大關,實現收入1.26萬億元,同比增長27.3%,增速創五年新高。2022年前三季度,軟件業務收入實現7344.1億元,同比增長17.8%,居全國第4位;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累計增長18.1%。互聯網業加快發展,我省入圍4個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占全國七分之一。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平臺創新領航應用案例等數量居全國第一。電信業務收入647.4億元,收入排名全國第4,比上年同期增長10.4%,增速排名全國第5。大數據產業加快發展,全省監測范圍內大數據企業935家,今年前三季度實現大數據業務收入1137.2億元,同比增長25.9%,已形成領域覆蓋面廣、鏈條相對完整、產業體系初具雛形、成長速度強勁的良好勢頭。8個項目入選2022年工信部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數量居全國第三。
產業數字化賦能取得新突破。2021年我省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115.9,居全國第二;制造業數字化效益規模為7877億元,居全國第三;2022年前三季度,“一業一策”制定數字化轉型方案,持續推動“萬項技改、萬企轉型”,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11091個,全省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4%。堅持以項目牽引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遴選523個省級數字經濟重點項目,甄選100個重大項目進行集中簽約。全省數字農業加快推進,智慧農業應用基地數量達500多家,淘寶村數量達801個、居全國第三,9個縣(市)獲批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服務業數字化水平加速提升,與阿里、京東、美團、快手、抖音等全國性電商平臺合作不斷深化,新零售、“宅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較快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網絡零售額實現4472.7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3935.6億元,同比增長28.8%。
數字技術創新展現強勁活力。2021年以來,組織開展數字經濟領域基礎研究,聚焦類腦計算、智能網絡、新型傳感等方向,部署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通過自然科學基金累計資助數字科技人才2000余人。布局實施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圍繞高端軟件、安全芯片、人工智能等方向,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和關鍵技術推廣應用,推動產業鏈安全穩定發展。面向數字經濟領域科技創新發展需求,打造“5351”數字經濟創新平臺體系,重點圍繞先進半導體、高端工業軟件等培育50個創新實驗室、300個產業創新中心、50個創新服務機構、100個創新人才基地,推動形成領域布局合理、功能層次明晰、創新鏈條完整的數字經濟創新平臺體系。聚焦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強化政策扶持力度,累計培育數字經濟領域高新技術企業3468家,重點打造浪潮信息、艾睿光電、濰坊歌爾等數字化領軍企業30家。
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適度超前推進建設5G、確定性網絡等新型網絡基礎設施,為“數轉智改”提供堅實支撐。今年5月,濟南、青島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建成開通,我省成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2個國家級直聯點的“雙樞紐”省份,對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實施“雙千兆”工程,濟南、青島、日照3市率先達到“雙千兆”城市標準,全省5G基站數量超16萬個,培育7個“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數量居全國第二。建成覆蓋16市的全球首張5600公里確定性網絡。推動“星火·鏈網”超級節點落地濟南,累計建成運營23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其中15個接入國家頂級節點,標識解析量超過220億次。全省各類數據中心達到264個,在用標準機架數超過24.52萬,同比增長60%,國內首個超算互聯網工程在濟南上線。全省物聯網終端數超過1.4億個,物聯網終端接入流量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