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單位:山東省人民政府
官網承建: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大眾網
備案證號:魯ICP備09023866號-50
在萊蕪不斷擴大北大“朋友圈”
北大博士周震和他創建的公司名氣越來越大,引來一批師兄弟扎根山東
新銳大眾推出短視頻周震:客從北大來
■編者按
今年以來,山東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力度,新舊動能轉換全面起勢。9月底,又將迎來儒商大會2018,邀請全球商界精英、著名專家、各界名人,共襄山東發展、共謀美好未來。
儒風鄉情,攜手共贏。如今,大量外省、外國客商在山東投資興業、發展壯大。這些客商為什么選擇山東?對發展環境感受如何?對山東未來有何建議?本報今起推出“喜迎儒商大會·客商在山東”欄目,講述五湖四海客商在山東投資創業精彩故事,展示各地尊商、重商、親商、助商的理念氛圍。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于向陽 本報通訊員 朱 虹
8月24日,北京,在一幢寫字樓的會議室里,北京大學博士周震將40余名北大師兄弟、師姐妹聚在一起,共話山東希格斯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發展大計。
同是北大學子的希格斯總經理孫春發在介紹完企業發展現狀后說:“企業走到現在,下一步要怎么發展,請兄弟姐妹們給出出主意。我們歡迎大家能來萊蕪,把學到的東西產業化。我們可以提供廠房,幫著跑市場。”
做這些,是因為周震有這樣一個心愿——讓萊蕪的北大“朋友圈”不斷擴大,把希格斯公司擴成希格斯園區。
“拼命三郎”一心創業
北大兄弟前來助陣
在師兄弟眼中,周震是名副其實的“拼命三郎”“業務狂”,甚至是“瘋子”。但當知道他下定決心要來山東萊蕪創業,卻有一群甘愿放棄穩定工作、優厚待遇的師兄弟追隨他,到連名字都是第一次聽說的萊城工業區白手創業。
周震從北大畢業后,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2012年回國后,在位于上海的中科院一家研究所任職。但周震不甘心只做研發,滿心希望能把自己所學的東西產業化,并開始尋找扎根創業的城市。
萊蕪市萊城區的干部聽聞后,第一時間找到他,詳細介紹了當地的人才政策、土地政策、創業環境、營商環境,并向他表態說,“我們給你拉‘圍墻’,‘圍墻’內的生產經營你管好,‘圍墻’外的手續我們幫你辦好。”就這樣,周震辭去上海的工作,來到了萊蕪。
當時和他一起來萊蕪的,還有3名北大師兄弟。其中,給予他幫助最大的就是曾經“睡在上鋪的兄弟”孫春發。求學期間,兩個人交情深厚。兩人曾約定,將來有一天,無論誰先創業,對方都會義無反顧地前來支援。畢業后在日本軟銀集團工作的孫春發得知周震創業的消息后,毫不猶豫地辭去了工作,陪伴他白手起家,共同創辦了希格斯,成為國內第一家生產二代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企業。
去年9月,在孫春發的介紹下,師弟趙繼飛也將自己的項目落到了這里。趙繼飛是北大物理博士,他掌握著國際領先的儲能電池性能提升技術,能提升廢舊電池質量、擴大容量、延長使用壽命,實現廢舊電池的“重生”。不僅如此,趙繼飛的公司還是希格斯的下游企業,可以存儲希格斯光伏發出的多余電量,供企業用電高峰期使用。
“來到萊蕪后,師兄為我們騰出了廠房,還承諾幫我們跑市場、跑資金,讓我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發中。我們剛起步,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趙繼飛說。
除了趙繼飛,上個月周震還從美國硅谷結識了6位有意向跟隨他回國創業的北大師兄弟。“有了他們的加盟,我們北大‘朋友圈’力量就更壯大了。”周震說。
事業家庭“內憂外患”
書記夫婦赴京解圍
2015年,是希格斯發展過程中危機和機遇并存的一年。
當時,公司成立時間短,還沒有在市場上站穩腳,只接到了幾個十幾萬元的訂單,難以維系正常運轉。陪同周震創業的師兄弟們,都是放棄了優厚待遇來的,
公司給他們開出的工資僅能維持生計。長此以往,大家的創業熱情都減弱了。
公司發展困難重重的同時,周震家庭內部也有了矛盾。原來,周震當初辭職并沒有告訴妻子。半年后,妻子才知道真相。雖然“生米煮成了熟飯”,但妻子還是忍不住抱怨,說他放著輕松舒心的工作不做,非要操心受累。為了家庭和孩子,妻子下了最后通牒——給他三年時間,如果創業不成功,就回北京發展,不回來就離婚。
周震找到了萊城區委書記馬保嶺,訴說了自己的難處。讓他意外的是,沒過幾天,馬書記夫妻倆竟親自跑到他們北京家里,替周震做妻子的工作。“弟妹,你放心,只要我還在萊蕪,我就不會讓周震受難為、受委屈。”馬保嶺說。一連去了兩趟北京,周震的妻子態度終于緩和下來,不僅不再提離婚的事,反而鼓勵他為了團隊,一定要克服眼前的困難。
穩定了“大后方”,周震和他的團隊開始調整公司戰略。“我們做技術能做到世界領先,但是沒有市場,對于企業來說,照樣不能存活。所以,我們要先讓企業活下去。”周震說。
周震抓住國家支持光伏發電站建設的機遇,在口鎮桃花峪村建設了30萬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就在這一年10月,桃花峪項目開始動工。經過3個月的努力,11萬塊光伏發電板就安滿了5座山頭,成了希格斯發展的堅強后盾。
“一年發電4600萬度,收益4600萬元。國家電網補貼結束后,一年收益也能在2000萬元左右。”周震的賬算得很清楚。
轉型發展不停步
總部在山東不會變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周震和他的希格斯在業內名氣越來越大,他還被評為山東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今年,又成功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現在,我們在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在上海也有自己的基地,但總部在山東萊蕪,這一點是不會變的。”周震說。
在發展過程中,周震的北大“朋友圈”為他提供了最前沿的技術、最廣泛的人脈資源和最專業的預見分析。
今年5月,國家有關部門聯合發文,嚴控光伏電站的產能。對于周震來說,年初簽訂的3億多元訂單瞬間消失了。雖然蒙受了損失,但并沒有動搖企業的發展信心。這源于“朋友圈”里專業人士的提醒,也源于周震團隊的危機意識。
一個產業快速膨脹后,勢必會迎來一個低谷,光伏產業也不例外。“我們要發揮技術研發的專業優勢,為企業發展找到新的突破口。”周震說。2016年,他和他的團隊開始為企業發展布局。
一方面,企業著手建設大數據處理分析中心,將全國各地的大型發電站接到數據庫,提供智能監控、提前預測等服務。“今年,我們已經接了1000萬元的訂單,預計年底能實現1億元。”周震說。
另一方面,企業開始研發低碳智能移動式建筑。這種建筑有兩套獨立系統,一套可以通過希格斯生產的太陽能板發電,并把多余的電量儲存起來,用于電燈照明等,另一套是水處理系統,將雨水收集后,經過凈化可以飲用,還可以洗衣做飯。目前,研發工作已經結束,預計11月底就可以生產。
■記者手記
萊蕪的北大“朋友圈”,不僅是“睡在上鋪的兄弟”,更是為著共同夢想走到一起的年輕創業團隊。他們鉆研技術,開拓市場,集思廣益攻克難題,腦洞大開激發創意。就這樣,引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帶起一個產業。
招商引資、招才引智,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周震和他的團隊剛來到萊蕪市萊城區時,當地干部“圍墻內外各負其責”的承諾,給他吃了定心丸。家人不理解時,區委書記親自上門做解釋工作……正是這樣堅定的承諾和設身處地的行動,堅定了周震的信心。“總部在山東萊蕪,這一點是不會變的”,也就成了他們的肺腑之言。